第一百九十三章 造炮有点难

大明杀 燃梦星空 2004 字 11天前

这就是铁芯铜体炮。

中国的铁芯铜体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火炮技术进步,其代表是成炮于崇祯十五年的定辽大将军炮(留传下来有实物的炮)。

它巧妙地利用铜之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

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此法造出的火炮比较耐用,可提高耐用五至十倍之多。

要知道,据不太严肃和未经严格考据的说法,中国原有老式火炮的平均射击寿命约在一百发左右。

也就是说每炮打一百发炮弹后,其内膛基本上就破损的不能使用了,需要将整个火炮报废或者去重新拉膛(就是去把原有的内膛整个扩大一圈,当然炮管也因此会变薄,大大增加了炸膛的风险)。

另据未经认真考据的说法,明人在嘉靖年间(1522- 1566)就已铸出数万门铁芯铜体的佛郎机火炮,也就是说铁芯铜体炮技术在明末已经较为成熟。

李平最初的那几门虎蹲炮和弗朗机炮也证明了一点。

使用率最低的两门虎蹲炮由于未采取铁芯铜体技术早已磨损严重并濒临无法使用,而采取了铁芯铜体技术并使用率较高的两门弗朗机炮却仍然还算堪用。

虽然可以使用并不复杂的铁芯铜体技术,但由于泥模法固有的诸多缺陷尤其是成品率太低和制作时间过长,李平自然希望宋宝来采用更好的技术。

而他们选择就是铁模铸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种可以快速造出大量品质基本一致火炮的技术。

关于铁模铸炮,由于宋宝来对钢铁技术和钢铁历史的精通与爱好,他在当年参观历史古迹时曾对中国明末独创的铁芯铜体炮有一定了解。

并因由这个契机而对清晚期龚振麟的铁模铸炮也产生了解。

清晚期龚振麟搞出的铁模铸炮几乎是后世很多小说里的必备神器,其优点相比泥模以及后来出现的失蜡法在造炮速度上要快了很多,并且内模定位精度高,同心度比较好。

尤其是其出炮速度,放到这个时代足以堪称神奇。

龚振麟于1841年8月在浙江镇海炮局发明了铁模铸炮技术。迄至9月的中英浙东之战前夕,就已铸成117门铁模炮,并于1842年刊印《铸炮铁模图说》分发沿海应用。

但铁模铸造虽提高了效率,但浇注后铸件冷凝快,容易得到白口铸铁。也就是说铸件易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加之白口铸铁性脆,所以火炮性能较差,并且在发射时易产生裂纹,反复使用会炸裂。

说白了,就是其性能远不如泥模法造出来的铁芯铜体炮。

当时的英军在与清军作战中缴获了不少铁模炮,普遍评价比较低。

虽然铁模铸炮技术欧洲在晚于清朝三十年后也出现了,但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以及欧洲人早已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砂型铸炮和实心钻炮膛技术,因而铁模铸炮技术在欧洲很快被放弃。

这点同复合层火炮技术类似。

欧洲和印度至迟在16世纪中叶也发明出了复合层火炮技术,但由于它们当时的铸铁工业逊色于中国,而至复合金属炮品质劣于中国。

17世纪以后欧洲因考虑到成本的缘故此种炮型并未持续发展。而印度因征战之需要于17世纪下半叶陆续造出许多大型的复合金属炮,炮芯多为熟铁锻造而成。

等到了砂型铸炮和实心钻炮膛技术成熟后,复合层技术自然也就更不需要了。

而且,复合层火炮耐用的关键在于利用金属冷凝时间的不同,其更高级的铸炮法在美国南北战争时由军官托马斯·罗德曼发明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