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意味着,李自成一旦南下,襄阳是真的有可能要被放弃了。因而开封如果失守,李自成会不会南下就成了关键,而这种可能性目前是相当大的,因为河南根本没吃的了。
所以,赵进和李平就必须做好一切跑的准备。然后怎么跑?是跟着跑还是独自开溜就比较关键了。这涉及到左良玉在缓过来之后会不会继续听上命去跟农民军玩大会战,这可是九死一生的事。
虽然左良玉可能已经成为了那个历史上的逃跑将军,但毕竟历史可能已经改变了,有些事还是说不准。
所以,左良玉的性格特点仍是关键。但这又牵扯到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一个赵进刚搞明白的人物,侯恂。
侯恂,归德府(河南商丘)人,东林党人,原户部尚书,现被紧急从已关押七年的监狱中放出来并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替代在开封战败的丁启睿总督保定等七镇军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左良玉曾是侯恂的帐前杂役,他的成长更是在侯恂的帮助下才被一路提拔起来的,甚至连他的字“昆山”都是侯恂给起的,两人的关系据传有如父子一般亲近。
这也是左良玉特别亲近读书人和在政治上明显倾向东林党的主因。
左良玉在河南长期剿匪,抢的很疯狂,但三过归德,都秋毫无犯,而且还亲临侯府向侯恂之父叩头问安,可见其对侯恂的敬重不是虚的。
这也是左良玉知道侯恂被任命为新督师之后有点激动且特意派金声恒北迎的原因。
然而就是这样的关系,左良玉仍然果断的拒绝了侯恂命其率全军北上的要求。要知道,他这么干,侯恂有可能马上就得重回监狱。
皇帝特赦并起用侯恂,已经摆明了是为了调动左良玉。
侯恂不过来倒不意外,中间隔着广阔的农民军控制区,安全上完全没有保障,而且侯恂也要留在离开封近的地方主持战局。
但左良玉一反常态的冷酷,是对自已实力清醒的认识,还是多年征战中养成的谁都可以不认的自保习惯,有些事情真说不好。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左良玉不北上,是得了侯恂的私信默许。侯恂认为当前河南已经赤地千里,仅余开封一重镇尔,大军进剿已无意义,不如守好四周,把李自成的近百万人马饿死困死在河南。但这话没人敢公开说,开封可还有一位朱姓王爷呢。
当然,现在流言太多,信息太杂,真假难辨,有些事除了本人谁也说不清楚,只能估摸着分析判断。
但赵进也判断,从左良玉的经历看,他应该非常的缺乏安全感,儿子和兵权估计就是他最后的信念了。
短短数月间,左良玉的部队能从几千人就变成二十万,这拼命壮大实力的折腾劲儿已不仅仅是个奇迹,更能看出左良玉对兵权的执着。而从他处处为左梦庚铺路上看,他对左梦庚绝对是竭力付出,不想他的儿子经历他的艰辛,却也造就了左梦庚公子哥般的性格。
李平比较认同赵进的分析。不过,在对部属的约束上,李平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左良玉招纳的杂牌武装太多,连他最得力的几员干将像金声恒、王光恩、马进忠等人都是农民军出身,当然更多的还是战五渣的垃圾武装。
他要拼命壮大自己就得让大家觉得他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和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便利,别人才会投他,但这样他就不好约束部队,恐怕也约束不住部队了,毕竟这样的部队里土匪流氓才是大头儿。
李平还有一种感觉,就是目前他们都知道左良玉已经多次不听号令了,朝廷中的人恐怕也看不上他,他和朝廷的关系很可能已经很不好,他拥兵自重怕是也早有自保的心思。
赵进对李平的判断也比较认同。
对两人当前的处境,赵进也是比较放心的。他认为,他们只要在左梦庚的羽翼下老实待着就不会差。至于方国安虽然可能会有些小动作,但大的问题并不会有。只要赵进李平他们不造左良玉的反,左良玉和左梦庚就都肯定不会在表面上亏待他们。否则这左家连为他家舍命而战的人都猜忌防备,如何取信于众军,这种糊涂左良玉这样的老油条应该不会犯。
当然,兵权才是一切的基础,尽可能的壮大自己是赵进李平他们自保的最好手段,他们必须为任何可能做好准备了。
而在这样的谈话中,李平也突然想起,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一些进一步的修饰了。
实际上,他受到了史明当初见左梦庚时拔高自己的启发。现在,随着他们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在这里时间的不断增长,原有的身份解释与他们所表现出的很多东西也越来越不适用,至少别人很难相信明显与众不同的他们会是普通小民出身。如果一直抱着原有的人设,将很容易会被别人认为是别有用心的。
赵进也对李平的感触深以为然,两人很快就继续探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