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先选择反抗力弱的“国家”,先行吞并,为中央朝廷输血增强实力的同时,还有稳固那些有特殊战略地位的“国家”。麻痹那些宗族实力庞大,反抗力强的“国家”
比如各个关隘、京师周边,必须采取拉拢、分化、重兵把守的态度。
必要时,甚至可以挑拨地方各国之间的关系,避免联合起来。
例如南北文人之间历来相互看不顺眼,这个事情放在以往那不是什么好事。
可放在隆庆帝要一打十三省的情况下,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只要操作得当,就可以避免南北联合,对朝廷施压。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朝廷对于地域省份之间的一些嫌隙都是抱着看热闹态度的原因。
你们邻居省份之间要是关系太好了,小门一关自己过日子怎么办?还是关系差点我放心。
如果邻里关系实在好,那就只能控制军事。如果军事也过硬,农业也无懈可击,那就只能控制关隘、打压经济。
总而言之,地方于朝廷而言必须存在短板。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一直也都是这么干的。
“臣建议,将地方各省按照以下的四种情况进行划分。
人口、富庶、战略位置、宗族观念强弱等进行划分。
挑选人口相对多、却又相对贫穷且宗族观念最弱的省份,优先进行变法改革。
同时第一时间对战略位置重要的省份加强控制。
必要时可以科举,进行恰当的刺激,确保南北省份不会联合。
整个变法应该是由西向东,由北至南。也就是由弱到强的顺序。
同时只要北方完成了改革变法,那么南方自然不足为虑。”
大明富庶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富庶地区数清一色平原!
南部最多有些丘陵山地,偶尔碰到一两处高山,但也没有什么险隘关卡在。
和平时期这是富庶的必要条件。可到了打仗的时候,完全就是毫无还手之力。
为啥自古以来从北往南打容易,从南往北打难如登天?
因为从北往南打是越打越容易,到了后面几乎没有阻碍,直接平推。
从南往北打五步一个城,十步一个关,越打越困难!
说白了,只要北方的改革完成了,东南沿海就是全造反了,绑在一块,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