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同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旨在探索质子治疗与ApDC核酸适体偶联药物联合治疗眼部肿瘤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赵飞扬和刘祖训带领一部分成员专注于理论研究,分析质子治疗和ApDC药物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寻找两者协同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他们日夜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完善理论模型。
“你们看,质子治疗可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而ApDC药物能精准地将毒性药物输送到癌细胞内部,两者结合有可能产生更强的杀伤效果。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让药物在质子治疗后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赵飞扬在团队讨论会上说道。
“我觉得我们还得考虑药物剂量的问题,不同剂量的ApDC药物与质子治疗结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刘祖训补充道。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成员在实验室里进行细胞实验。他们培养了眼部肿瘤细胞,分别用质子照射、ApDC药物处理以及两者联合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凋亡情况。
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次,细胞实验结果出现了异常,联合处理组的细胞死亡率并没有预期的高。负责实验的小李焦急地向赵飞扬汇报:“赵老师,这次实验结果不太对,联合处理组的效果不理想,我们检查了实验步骤,都没有发现问题。”
赵飞扬安慰道:“别着急,小李。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数据,看看是不是在药物浓度、照射剂量或者处理时间上出了问题。”
经过仔细排查,他们发现是ApDC药物的浓度在配置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调整药物浓度后,重新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的细胞死亡率明显提高,这让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
细胞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后,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动物实验。他们选用了患有眼部肿瘤的实验动物模型,对其进行分组,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每天都仔细观察动物的眼部状况、行为表现以及各项生理指标。
“大家要密切关注动物的反应,记录每一个细节。这些数据对我们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刘祖训在动物实验开始前叮嘱大家。
有一只实验动物在接受联合治疗后,出现了短暂的眼部炎症反应。团队成员们立刻对其进行检查和分析,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可能是质子治疗和药物联合作用引起的轻微免疫反应。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增加了一些辅助药物,成功缓解了炎症反应。
随着动物实验的深入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接受联合治疗的动物,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部分动物的肿瘤甚至完全消失,而且眼部周围的健康组织损伤较小,视力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一结果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他们继续研究的信心。
如何将动物实验的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临床试验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赵飞扬在团队会议上说道:“我们要准备开展临床试验了,但这一步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临床试验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刘祖训表示赞同:“没错,我们要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经过精心筹备,临床试验方案终于制定完成。研究团队开始在合作医院招募符合条件的眼部肿瘤患者。在医院的病房里,赵飞扬和刘祖训亲自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详细介绍联合治疗方案的原理、方法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位年轻的患者忧心忡忡地问道:“赵医生,这个新的治疗方案真的能治好我的病吗?我很担心会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