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扬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医世家的老中医李老先生。李老先生虽已两鬓斑白,眼神却格外矍铄,他在交流中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治疗血管瘤的独特经验,提到了一种自研的口服中药,引起了赵飞扬极大的兴趣。
“赵博士,我这副中药配方,是结合了我们家族几代人的临床经验研制的。主要就是通过清热凉血、行气解郁、除瘀散结、软坚消瘤来治疗血管瘤,很多患者用了效果都特别好,而且愈后不留疤痕,也不容易复发。”李老先生缓缓说道,言语中满是对这副中药的自信。
赵飞扬听后,心中一动,当下便邀请李老先生与自己和刘祖训详谈。回到办公室,赵飞扬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祖训。
“祖训,今天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说有治疗血管瘤的特效中药,这说不定是个新的研究方向!”赵飞扬难掩兴奋。
刘祖训也来了精神,“真的?那我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要是能有新突破,那可是造福无数患者的大事。”
很快,李老先生带着他的中药配方来到了赵飞扬和刘祖训的研究室。双方一番交谈后,决定合作对这副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李老先生详细介绍了中药的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副中药包含多种珍稀草药,每种草药的采集时间、炮制方法都有严格要求。
研究开始后,赵飞扬和刘祖训带领团队对中药的成分进行分析。他们运用先进的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试图找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成分。
“这些草药成分复杂,我们必须仔细分析,确定到底是哪些物质在发挥治疗作用。”赵飞扬对团队成员说道。
分析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几种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初步判断它们可能与中药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但要确定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实验。
与此同时,他们也关注到了国内在血管瘤治疗领域的其他重要成果。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溶液作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专利新药,填补了国内临床用药空白。他们研究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发现它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达到治疗目的,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瘤病例,效果仍有待提升。
“普萘洛尔口服溶液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我们的中药或许能弥补它的不足,两者结合说不定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刘祖训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赵飞扬和刘祖训也了解到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分支型覆膜支架。这款支架主要用于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虽然它与血管瘤治疗看似关联不大,但赵飞扬和刘祖训联想到,能否借鉴其微创的理念,改进现有的血管瘤治疗手段,减少患者的创伤。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微创技术的思路应用到血管瘤治疗中,配合中药和普萘洛尔口服溶液,说不定能创造出一套全新的综合治疗方案。”赵飞扬说道。
团队成员们对这个想法表示赞同,他们开始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中药成分复杂,与普萘洛尔口服溶液联合使用时,担心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反应。而且,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瘤治疗,在实际操作上也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不能被这些困难吓倒,每一次突破都是在克服重重阻碍后实现的。”刘祖训鼓励大家。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实验,观察中药提取物与普萘洛尔口服溶液对血管瘤细胞的联合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协同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血管瘤细胞的生长。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部分细胞出现了耐药迹象。
“这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用药比例和方式,我们再调整实验方案试试。”赵飞扬说道。
团队重新设计实验,调整中药和普萘洛尔口服溶液的剂量比例,同时改变给药时间和方式。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组较为理想的实验参数,不仅增强了对血管瘤细胞的抑制效果,还减少了耐药现象的发生。
接下来是动物实验阶段。他们选用了患有血管瘤的实验动物模型,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分别给予中药、普萘洛尔口服溶液、两者联合以及空白对照组进行治疗。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密切关注动物的身体状况和血管瘤的变化情况。
“大家一定要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这关系到我们研究的成败。”刘祖训叮嘱道。
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令人鼓舞。联合治疗组的动物,血管瘤明显缩小,而且在组织学观察中发现,瘤体的血管结构得到了显着改善,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也较小。但他们也发现,中药的口感较差,动物服药时存在一定困难,这可能会影响到临床应用中患者的依从性。
“我们得想办法改善中药的口感,不然患者很难坚持服用。”赵飞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