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朱元璋跨前一步,声音坚定而有力:“明王,末将以为,李先生与刘先生所言虽有其理,但眼下元贼未灭,百姓犹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等身为大明将士,当以国家大义为先,北伐之事刻不容缓。待驱逐鞑虏,收复失地,再议登基称帝之事,方显我大明之正统,亦不负百姓之期望。”
徐达、常遇春、汤和等武将亦是纷纷附和,他们身着战甲,英姿勃发,言辞间尽显对大明的忠诚与对北伐的决心。
大殿之上,武将们的声浪如潮水般涌动,誓要先灭元贼,再图大业。
然而,文臣们亦不甘示弱。
刘伯温轻摇羽扇,语带机锋:“诸位将军英勇无畏,令人敬佩,但兵法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明王若先登基称帝,则名正言顺,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此举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激发士气,使北伐之事事半功倍。”
李善长亦补充道:“再者,称帝之后,我朝即可建立正式的官僚体系,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为北伐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亦能借此机会,加强与各路起义军的联络,形成合力,共同抗击元贼。”
一时间,大殿之内,文臣武将各抒己见,争锋相对,气氛热烈而紧张。
张无忌端坐于高位,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这突如其来的分歧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片刻之后,张无忌缓缓起身,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本王心已决,北伐之事,关乎国家大义,百姓福祉,刻不容缓。
然则,称帝之事亦非小事,需慎重考虑。
本王意已决,先北伐,待收复失地,驱逐鞑虏之后,再议登基称帝之事。”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文臣武将皆露出惊讶之色,但随即又纷纷点头赞同。
张无忌的决策既体现了对国家大义的坚持,又兼顾了文臣武将的不同诉求,彰显了他作为领袖的智慧与决断。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大明上下一心,定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开创大明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