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到了景区,一众人看着建筑群时,郝娟又介绍道:“晋祠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还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之一。晋祠内有着名的“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以及“三绝”——周柏、难老泉和泥塑彩绘人像?。”
“桐叶封弟成永嗣,太宗一题祉降背。”肖岳反复吟了几遍内侧的楹联,接着道,这一下郝娟的眼睛就有点放光了,谭言怀明显也在默念着。
“呵呵,肖岳啊,你这是诗兴大发了吗?我知道赞誉晋词的有十首名诗,今天是不是又有一首啊!”孔照京笑道。
“嘿嘿,我只是酸味上来了,并没有什么水平,如此胜景,不留下遗憾就好啊!”肖岳就回道,众人就说笑着向前走去,郝娟则是继续介绍着关于晋词的精彩故事。
众人站到十字桥上环顾四方,晴空下清风徐来,树荫下略有寒意,而北面的岸边有一堆一人高的石头,上面有三个大字“飞石垒”,肖岳就吟道:“十字桥头眺东湖,遥想傅公鱼钓肥。展画九龙饮马泉,台骀凌烟飞石磊。”
看到水边连桥边挂了不少的鱼竿,而不见一个人,前面就看到唐叔虞词了,肖岳笑着吟道:“叔虞举目望天龙,心忧百家鱼草灰。远见绿荫映八孔,近见鱼竿无翁谁。”众人就笑着看了看鱼竿和望了望唐叔虞词。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萧焕杰示意工作人员拿来了带绳子的小木桶,几个人就哈哈笑着打一阵子水。
圣母庙右侧的一棵周柏也是三绝之一。它长在一个偏僻、安静的角落。相传,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周柏有“卧龙柏”之美誉。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被今人填上了水泥以做支撑。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肖岳凝视着这棵见证晋词几千沧桑的周柏,感觉它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
圣母殿内奉有众多的侍女像,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北宋的现实主义雕塑杰作,亦为晋词三绝之一。其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帏、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
到了晋西博物院内,郝娟介绍道:“晋西博物馆是了解晋西历史文化的宝藏之地,其中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涵盖了青铜器、瓷器、石雕、佛像、壁画和书法作品等多个类别。晋西的历史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着特征,其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其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来。”然后是介绍每一件文物的特点、来历和意义,不时的吟出相关的诗句,令肖岳很是佩服他的博学强记。
小主,
夕阳西下时,众人扶着老爷阁城哚,向边看着时,郝娟介绍道:“这里本是历史悠久的晋祠村,坐落在悬瓮山下,难老泉畔,是太原晋源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得名自大名鼎鼎的晋祠,而在五百余年前,它的名字是‘晋祠堡’。大约在景泰或成化年间,元朝的残余势力和南下的胡人,不断的袭扰着太原。当时的太原县知县,为了阻挡他们的入侵,在晋阳大地上设营、修寨、建堡,共营建了‘九营、十八寨、二十三堡’,其中一堡就是晋祠堡。”
“晋祠堡紧邻晋祠而建,堡墙以石头包筑,高达5.7米,与西侧的晋祠相接。堡内是一条自北往南,由高而低的长街,东西宽约250多米,南北长近1500米,以景清门(景清门南迁前,约在今晋祠正门以南不远处)为界,分为北堡和中堡,相接处建有三官阁。二堡建成后的一百余年里,又在奉圣寺以南,续建南堡,以老爷阁和中堡相接。”
“晋祠堡除了有着安如磐石的堡墙,和集中的敬神祭祀之所,还拥有极为发达的水系。从晋祠流出的河清北河(智伯渠)、陆堡河等河流,向东进入晋祠堡,居民在两岸建起数十座磨坊,堡中整日晋水潺潺,水磨隆隆。直到清朝,晋祠三堡依旧商贾林立,字号纷呈,虽比不上祁县、平遥等地的繁盛,却也是地处要津的三晋重镇。”
“新中国成立前后,晋祠堡曾是这一带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后来随着晋祠的发展,曾经周三百丈的堡墙,连同除景清门以外的六座堡门都被拆除,仅有一小段堡墙,遗留在晋祠北庙门延厘门的东侧。北堡和中堡内明清以来的民居商铺,以及东门外的多座寺庙都被拆毁,改建成为了晋祠公园。南堡亦在拆迁之列,三官庙被拆改为学校,大魁阁被拆毁以畅通道路。但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几座旧时堡内外建筑留存了下来,包括公园中路在田别墅的主体建筑德隐斋(又名南大厅),及其东侧的清代石狮和‘金鸡独立’坊,还有一座被称作‘中堡楼’的二层小楼。中堡楼始建年代不详,曾是明清时期晋祠堡民居院内后罩楼,原有三层,下两层为砖砌,四面辟窗,每层转角均设有木梯可上下,第三层为木构,已毁,只余砖砌花栏墙。这是中堡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真是太可惜了!”
“中堡楼的斜前方,是近些年重建的市楼,它曾位于中堡和南堡之间,人群熙攘的闹市。市楼东北方,是复建后的东园,这里原是杨二酉的私家花园,约建于清乾隆年间。除了东园,还有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刘大鹏的私家花园潜园也被复建。为了保护景区,省市尽了很大的努力,为了保持现有的原貌,也就只重修了这么多。近年来民众和代表多有提议,要恢复和重建晋词堡和堡街,省市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规划和要求太高了,让人不得不慎重啊!”
听了她这样的介绍,肖岳几人都陷入了沉思,建国后、特别是世纪的六七年代中,国内许多的文物都遭到了破坏,几乎每座城市都留有历史的沉痛,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无知在作祟,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和发扬,但要是恢复和重建晋词堡和堡街,那也不止是资金的问题,也不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问题,而是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