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仲敖与天子特使原铮,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回到了洛邑。
在洛邑,端木仲敖见到了暌违已久的父亲,鲁国大夫端木高。
晋国端木氏,是孔子高足端木赐(字子贡)的一支后裔。而端木赐曾在鲁国为相,在鲁国有着极高的人气及丰富的人脉。
且端木氏的宗族基本集中在鲁国,当年晋国日薄西山,本着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神,晋国老太傅端木嘉父将自己的儿子端木高送到了鲁国。
端木高中年丧妻,端木嘉父心疼自己的两个孙子,将伯御与仲敖留在了自己身边,后来,端木兄弟跟随俱酒一路颠簸,连端木嘉父去世也没有归来,更别提与端木高相见了。
没想到的是,却在洛邑父子相见。
端木高按照儒家礼法,为父守孝三年,丁忧在家。却接到了鲁国国君的来信,要求他就近前往洛邑一趟,就俱酒分封之事表明鲁国的立场。
在洛邑的馆驿之中,端木仲敖来到端木高的驻所门前,一步一趋,眼中垂泪,口不能言。
端木高久不见小儿子,心中想念,几欲出庭相迎,但碍于儒家礼法,仍然端坐堂中,只是心中无限唏嘘。
端木促膝行入室,俯首于地:“不肖儿仲敖,拜见父亲大人。父母在,不远游,儿未能尽孝膝前,罪莫大焉。”言毕,泣不成声。
端木高眼眶湿润,喉头哽咽,但仍保持君子之姿,尽量稳住自己的情绪:“我儿起来叙话。”
端木仲敖再三顿首,方起身肃立一旁,低眉敛目,未敢多言。
端木高道:“‘父母在,不远游。’我儿只说了一半,所谓‘游必有方’。”
“为父长居于鲁,汝兄弟事奉俱酒公子,皆心中有道,行事有方。昔者晋文公有‘五贤’,流亡在外凡一十九年,其家中宁无父母乎?”
“故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儿不必拘泥于此。”
端木仲敖垂首称是。
此时此刻,仲敖就是一个未满弱冠的少年,一个严父面前的幼子,一个缺少父爱的孩子。
没有人知道这位柔弱的少年,数月之前,还是一手主导南郑乃至巴蜀社会变革的操盘手,是统领数十万人口的一方父母官,是镇后方、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后勤大总管。
在端木高的再三要求下,端木仲敖方才在偏座跪坐下半个屁股,整个身体依然保持绷直的状态。
这些儒家的礼仪是大父一手熏陶出来的,已经深入了肌肉,形成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