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华容道放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听到谋士的问话,缓缓地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泪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哀伤与怀念。他悲叹道:“我是在哭郭嘉啊!若郭奉孝尚在,他智谋超群,对我忠心耿耿,定能识破周瑜、诸葛亮的连环计谋,提前做好防范。以他的才能,决不会让我败得如此之惨,沦落到今日这般狼狈的境地!” 言罢,曹操更是情绪失控,捶胸顿足,哭声愈发悲戚:“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我曹操何德何能,竟失去如此良才!这是老天对我的惩罚啊!”

众谋士们听了曹操的话,皆面露惭色,默默地低下了头。他们心中明白,曹操这是在借郭嘉之死,表达对此次战败的痛心疾首,同时也是对他们这些谋士未能尽到职责的一种斥责。在这沉重的氛围中,营帐内一片寂静,只有曹操那悲恸的哭声在空气中回荡,久久不散。而曹操也在这痛哭之中,暗暗发誓,一定要重振旗鼓,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雪恨,也为自己挽回那失去的尊严与荣耀。

曹操在南郡城中稍作短暂的整顿,他强打起精神,重新清点着那些跟随自己历经生死磨难后侥幸存活下来的残兵败将。看着这些满脸疲惫与惊恐、伤痕累累的士兵,曹操的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深知此刻必须要重新振作起来。他迅速地做出部署,留下曹仁镇守这至关重要的南郡,曹仁面色凝重却又坚定地抱拳领命,誓言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城池,不负丞相所托。同时,曹操又安排张辽、乐进、李典一同驻守合肥,期望他们能够在这关键之地抵御外敌,稳住局势。一切安排妥当后,曹操带着一众神情落寞、士气低落的文武百官,拖着沉重的步伐,黯然踏上了回许都的路途。这一场大败,犹如一记沉重的闷棍,狠狠地敲醒了曹操的称霸美梦,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对敌人的低估。此刻的他,心中满是不甘与悔恨,深知自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谋划布局,积聚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再次逐鹿天下。

而另一边,关云长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引军缓缓返回营地。他深知自己此次放走曹操,虽念及昔日恩情,但却违背了军令,心中既有着对曹操的愧疚,又有着对兄长刘备和军师诸葛亮的不安与自责。此时,诸葛亮早已凭借着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神机妙算的智谋料到了关羽会放走曹操。当关羽的军队出现在营地前方时,诸葛亮神色平静地站在营帐外,手中端着一杯酒,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见到关羽走来,他微微举起酒杯,嘴角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轻声说道:“将军此去,看似无功而返,实则立了盖世之功,这其中的深意,想必将军自己心中也是清楚的。如此大功,实乃可喜可贺!”

关羽听到诸葛亮的话,却并未感到一丝轻松,反而满脸羞愧地低下头去。他的双手紧握,指节泛白,声音低沉而沙哑地说道:“关某无能,未能擒住曹操,实在是有负军师的重托和主公的信任,自知罪责难逃,特来领死!” 关羽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接受任何惩罚的准备。

诸葛亮微微摇头,神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目光紧紧地盯着关羽,缓缓说道:“想必是云长念及曹操昔日之恩情,故而一时心软,故意放了他。我理解将军的重情重义,但军法如山,不容私情。既然既有军令状在此,我身为军师,肩负着整顿军纪、维护军威的重任,便不得不按军法处置。” 说罢,诸葛亮轻轻挥了挥手,示意旁边的武士将关羽推出斩首。武士们听到命令,立刻上前,动作迅速却又带着一丝犹豫,毕竟关羽在军中威望极高,但军令难违,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命令。

营帐外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士兵们纷纷投来惊愕的目光,有的面露不忍之色,却又不敢出声。而关羽则昂首挺胸,毫无惧色地任由武士们押解着,准备接受这严厉的惩罚,他的心中虽然有着对死亡的坦然,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行为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不知道自己这一死,将会给刘备的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备正在帐中审阅军报,听闻营帐外的动静,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匆匆放下手中的竹简,疾步走出营帐,一眼便望见被武士押解着的关羽,顿时大惊失色。只见刘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眼中满是焦急与惊恐,他来不及多想,连忙大步上前,张开双臂阻拦武士,口中急切地喊道:“且慢!”

随后,刘备转身面向诸葛亮,双手抱拳,深深地施了一礼,言辞恳切地求情道:“军师啊,云长与我自桃园结义以来,情同手足,生死与共。我们一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对我忠心耿耿,更是为我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且曹操此次大败而归,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想必也难以恢复元气,这也算是对他的一次沉重惩戒了。望军师看在云长过往功绩的份上,饶他这一次吧。云长他只是一时心软,念及昔日曹操的恩情,绝非有意违抗军令。我相信他日后定会吸取教训,将功赎罪,为我蜀汉大业竭尽全力。” 刘备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满是对关羽的担忧和对诸葛亮的期盼,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浸湿了他的衣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葛亮站在原地,静静地听完刘备的求情。他面色凝重,眼神深邃,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军中的威望极高,犹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众多将士的心。若此时真的将关羽斩首,虽能严明军纪,但也难免会引起军心动荡,对蜀汉集团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况且,当前局势复杂多变,曹操虽败,但依然是蜀汉的强大对手,东吴方面也在虎视眈眈,此时正是需要团结内部、一致对外的关键时刻。

沉吟片刻后,诸葛亮微微点头,神色缓和了些许,终于应允道:“主公放心,亮也深知云长的忠义和在军中的重要性。既然主公如此求情,且念在云长过往的功劳,今日便饶他这一回吧。但望云长日后务必谨记此次教训,不可再因私情而坏了军国大事。”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虽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但也借此机会向众人表明了军纪的严肃性。

刘备闻言,心中大喜,连忙向诸葛亮道谢:“多谢军师!多谢军师!云长定不会再辜负军师的信任。” 说罢,他快步走到关羽身边,拍了拍关羽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与信任:“二弟,还不快谢过军师不杀之恩。”

关羽此时也是百感交集,他深知自己犯下大错,本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没想到刘备会如此竭力相救。他抬起头,望着诸葛亮,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洪亮地说道:“多谢军师!关某日后定当戴罪立功,以报军师今日之恩,为蜀汉大业肝脑涂地!” 关羽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感激,从这一刻起,他对诸葛亮的智谋和胸怀更加敬重,也明白了军纪如山的道理。

经此一事,蜀汉集团内部虽然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但却因祸得福。云长对诸葛亮的敬重转化为了更加积极的行动,在日后的征战中更加奋勇杀敌,严格遵守军令。而诸葛亮也借此机会严明了军纪,让将士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整个蜀汉集团在这场风波之后,上下一心,内部更加团结,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众人开始静下心来,为蜀汉的下一步发展谋划布局,思考着如何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伟业。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但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