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在意范泰等人的想法,也不去考虑副手范仲淹刚从地方调到朝堂来。
范仲淹当过御史,熟悉御史台的业务,他不用交接什么,拍拍屁股就能走人了。
而范泰等人却感觉不妙,这段时间上来的几个官员都在重要岗位上。
秘阁学士苏林担任吏部左侍郎,青州知府范仲淹进京担任御史台少丞,曾毅担任御龙卫都虞候,还有一个王安石进入兴国府衙担任推官。
这些安排都未与他商量,他被边缘化了。
想到这范泰转脸看看谭远忠,见他一脸漠然,立刻认定李祯和刘太后与他商量过,顿时升起一股黯然之气。
他该考虑自己的退路了,如能得个太师头衔也是颜面有光。
就在范泰思索这个问题时,一名太监急急忙忙地走进大殿,高声禀报,“禀皇上、太后,延州知府庞凯奏报,元迁有降书报上。”
这个突发消息让大殿里沸腾起来,元迁投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文官集团可以抓住这个良机扳回一局。
杨国斌立刻出班奏道:“臣愿去西北接受元迁投降,请皇上、太后示下具体章程。”
而曹中襄和王钦也先后出班表示附议。
林毅之却出班奏道:“皇上、太后,谨防元迁有诈。”
包拯立刻跟上,“臣附议。”
而刘艺和常继祖支持他俩的态度,“这里一定有诈。”
尚善治则说,“是否有诈暂时不去议他,请皇上、太后下令调回西军严守边境,派出使臣前往西北一试便知。”
他的意见比较稳妥,得到众臣的支持。
可李祯和刘太后却知大战即将爆发,陈恪曾说过,“元迁若要进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麻痹我们,送一张降书是最好的诈术。”
陈恪知道那个世界的李元昊就是这么干的,提前提醒李祯和刘太后。
而李祯和刘太后接受他的提醒,计算一下时间就知大战就在这两天爆发。
从延州到京城快马也需三天的时间,这个时间足够元迁秘密调兵行动了,就等大兴王朝的朝堂准备受降时,一举攻击延州一线,而麟州和府州首当其冲。
他俩知道陈恪的战略部署,还知道如何配合他,李祯征得刘太后的同意,决定接受元迁投降,下令西军停止攻击布防边境,并派出杨国斌前往西北受降。
得到旨意,一队人马在太监的带领下立刻奉旨奔出京城,而杨国斌却要前往枢密院,与张勇、郭昌具体商量受降的细节,还要上报皇上、太后批准执行。
这个时间需要两三天,但接受元迁投降的消息却不需要这个时间,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