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风卷云密

承天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殿中严肃的气氛。武则天站在案前,手中握着最新的军报,目光如炬。她的身边,上官婉儿静静侍立,神情中透着一丝隐忧。边关局势愈发紧张,吐蕃军频频进犯,而朝中余党势力的暗流也在蠢蠢欲动,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整个大唐。

“婉儿,边关李君羡来信,请求增援。他的部队已经连续奋战多日,士气虽高,但终究人力有限,吐蕃的攻势凶猛,不可小觑。”武则天将军报放在桌案上,眉头微锁,“边疆战事紧急,不能再耽搁了。张嘉贞那边准备如何了?”

上官婉儿微微躬身,答道:“张大人已调遣精锐部队,正集结于潼关,准备随时支援边关。同时,粮草也已筹备妥当,只待娘娘一道令下,便可出发。”

武则天点了点头,目光深沉地望向殿外的夜空。漫天星辰,似乎隐藏着不祥的预兆,她深知这一战的胜负,将关乎大唐的安危,更关乎她对整个国家的掌控力。她沉吟片刻,语气中透出一丝果断:“婉儿,立即传旨,命张嘉贞带兵火速驰援边关,务必全力支援李君羡,确保边关无失。”

上官婉儿领命而退。武则天站在殿内,背对着烛火,目光依旧注视着远方的夜色,思绪翻涌。这一战不仅是与吐蕃的较量,也是她巩固权力、彰显大唐决心的机会。无论如何,她绝不能让边关失守。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风云暗涌。狄仁杰手持案卷,站在大理寺内,目光冷峻。几日来,世家余党的暗流活动愈发频繁,江南吴家与吐蕃勾结的线索也逐渐浮出水面。狄仁杰心中清楚,这绝不仅仅是江南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唐内部势力的复杂交织。

“来人,把那几名重要犯人带上来!”狄仁杰沉声道,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威严。

几名官差应声而去,不多时,几名衣衫褴褛的犯人被押解到堂前。他们脸色苍白,神情惶恐不安,显然是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已然无法遮掩。狄仁杰目光如炬,直视其中一人:“说吧,江南吴家如何与吐蕃勾结?背后还有哪些人牵连其中?”

那名犯人颤抖不已,低声道:“狄大人饶命,小人只是奉命行事……背后之人,确实是吴家在暗中指使,他们在江南布置了不少人手,甚至还意图在长安城内有所动作……”

狄仁杰听到这里,脸色愈发阴沉。他冷冷地说道:“吴家竟敢如此放肆,看来不彻底铲除这些余党,难以安稳朝纲。”他挥了挥手,命人将犯人押下去,随即转身对身边的手下吩咐道:“立即派人前往江南,彻查吴家的所有动向,务必一网打尽!”

长安城的另一侧,张嘉贞已经在潼关调兵遣将。他站在营帐内的地图前,仔细审视着边关的地形与兵力部署。旁边的将领们一脸严肃,等待着他的命令。

“各位,吐蕃军队来势汹汹,边关将士已经苦守多日,接下来就是我们支援的关键时刻。”张嘉贞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这里,与李君羡的部队汇合,切断吐蕃的补给线,然后逐步围剿。只要能稳住局势,吐蕃的攻势就不足为虑。”

一名老将领拱手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边关战事不容有失,末将愿领一支先锋部队,提前赶赴边关,与李将军会合,共同抵御敌军。”

张嘉贞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丝欣慰:“好,汝之忠勇可嘉,边关有你们这些忠诚的将士,定能转危为安。记住,切莫恋战,稳住防线才是首要。”

次日,潼关大军拔营起寨,浩浩荡荡地向边关进发。沿途旌旗招展,兵甲齐鸣,将士们的脸上透着一股无畏的决心,他们深知,这一战关乎大唐的尊严,也关乎他们保家卫国的使命。张嘉贞骑在战马上,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心中默念:“无论如何,边关必须保住!”

与此同时,边关的战火愈演愈烈。李君羡带领将士们死守关口,敌军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涌来,将士们的衣甲上沾满了灰尘与血迹,但他们的目光中却没有一丝退缩。

“将士们!我们的援军已经在路上,只要坚持住,大唐的疆土就绝不会被敌人染指!”李君羡高声激励士气,他手持长枪,亲自冲在前线,与敌军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