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当真是个大才啊!”李世民感叹道。
朱元璋道:“原来宋仁宗这小子是靠他才答对问题的啊,怪不得,要是这范文正公,那么快答对问题,倒也正常。”
李世民道:“怎么说?”
朱元璋道:“据说,这范文正公,曾经负责过赈灾。好像是说当时浙江发生了灾情,米价疯涨,他去了之后,就下令抬升米价,还鼓励百姓大搞游乐活动,鼓励寺庙大兴土木。”
李世民疑惑道:“啊?不是受灾吗?怎么还这么搞?这不是要加重...哦,原来如此,厉害,厉害!”
...
【那么,关于和珅的三不贪之
不贪科举的钱,我大概推测,戏曲如此编的来源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和珅并不贪钱。
有个叫安明的笔帖式(搞抄写、翻译的低级小官)给他送钱,想让和珅帮忙说话升个官,和珅拒绝了钱,但是表示可以举荐他。
但后来这个人因为刚升官就遇到了父亲去世,因此不想回去守孝,结果被人举报,这人被斩首了。
和珅也因为这事被降了两级。
不贪赈灾的钱,可能是因为在乾隆五十二年,和珅38岁,北京发生粮荒的时候,和珅建议设置官厂,命那些囤积粮食的粮商减价出售粮食的事情。
至于办不成事不收钱,这种事情,看上去也不是和珅的专属行为,应该这样的人,本身就不少吧。
但是,遍看史料,也没看到说和珅三不贪的任何记录。
那个更加搞笑的是什么呢?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的时候,和珅兼任了满翰林院掌院学士,和汉翰林院掌院学士嵇璜一起管理翰林院。
在这个期间,和珅是操控科举,大肆受贿,那些什么秀才都得给他交钱,交的钱越多,考试成绩越好。
凡是中进士的,必须和珅点头同意才行,如果有“问题”那就直接除名。
至于什么问题?那猜一下大概就明白,钱没给到位呗。
乾隆末期的进士“几出和门”。
不贪科举的钱,这不是搞笑是什么?
有的人说,和珅是乾隆自己养出来的钱袋子,他只贪钱,不结党,是乾隆的大忠臣。
这话,放在这里,不是搞笑么?不结党,呵呵。
所以啊,这普通人吹捧贪官,简直...算了,懒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