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默然不语,最终缓缓闭上双眼,流下两行清泪。
宋徽宗面红耳赤,而后对着光幕躬身行礼道:“朕的错,朕来补!”
宋高宗赵构却撇过脸去,不屑的说了一句:“腐儒……”
以血写就的《正气歌》缓缓隐去,
大标题出现在视频正中,
【华夏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七位:宋朝最后的忠烈,文天祥。】
标题隐去,苏治的声音从光幕中传出,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其父文仪,虽未进入仕途,却饱读诗书,对文天祥的成长有着长远的影响。
小主,
文天祥自幼便聪颖过人,四岁能诵诗,七岁能属文。
在学宫中,他看到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皆有‘忠’字,便立志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忠义之士。
他曾对同窗说过一句话:‘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其志向可见一斑。”
“二十岁时,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求学,师从欧阳守道。
他不仅熟读经史,更关注时政,常与师友纵论天下大势。
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
在殿试中,他以一篇洋洋洒洒的《御试策》直陈时弊,提出‘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深得宋理宗赏识,被钦点为状元。
然而,他的官场之路却并不顺利。
开庆元年(1259年),文天祥因上书弹劾权臣董宋臣而遭贬谪。
此后十余年间,他几度起落,先后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江西提刑等职。
在这期间,他目睹朝政腐败,深感无力,曾一度辞官归隐。
但每当国家危难之际,他却又总是甘愿挺身而出。”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临安危在旦夕。
此时,文天祥正在赣州任上。
得知元军南下的消息后,他毅然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近万人,星夜驰援临安。
但当他率军抵达临安城下时,
却发现除了张世杰、李芾两支队伍外,竟无其他援军到来。
面对如此危局,平时个个嘴上三句不离‘爱国’的能人们,现在一个二个却都藏起来了。
无奈之下,皇帝也不得不重新重用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