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礼部并宗正,请册封代王庶第四子朱允煜、衡王庶长子朱厚燆、周王庶第四子朱勤熂为、周王庶第五子朱勤炬为、常王嫡第三子厚熙、沈王庶长子朱勋水壮、徽王庶第三子朱厚燇、韩王庶第二子朱融烄、楚王庶长子朱显榕改封楚世子等诸藩王子、孙请封的题本被朱厚照下各官议论,
议论什么?皇帝说:“太祖有制,凡封爵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朕敬天法祖,不敢不遵,然去岁朕与内阁会议已定,荣王,爵称美字,不之国,不赐田、庄等,唯授以金册、金宝,岁禄万石,钞、粮各半,下诏而百官知之。今诸王请封,当如何,朕不能专,令在京各官议论,朕待上奏而定。”
群臣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封爵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我不敢违抗。但是去年的时候我和内阁开了会,商议了一下。确定了荣王的封号、岁禄等,当时下诏,让你们都知道了,如今诸位藩王请封,该怎么办?我不能独断,下令让你们在京的各官议论,你们写个奏本,我看看再定。
这等于皇帝召开群众大讨论,集思广益来制定政策。
于是三五成群,或者衙门里开会定调,忙的不亦乐乎,纷纷上书。
朱厚照则在宫中对待此类奏本、题本照收不误,同时令司礼监收纳归类。
于是乎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内阁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上书请皇帝按照祖制册封,例如蒋冕奏道:“窃闻帝王之义,莫大承天,治国之本,非法祖不为,伏望太祖高皇帝陛下,思虑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以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而分镇诸国。非私其亲之故,乃敬天之道,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而建《皇明祖心》,使后嗣帝王遵之,伏惟陛下体祖宗敬天法祖之心,遵从祖训,遣使册封。”
六部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请求皇帝按照荣王之例进行册封。礼部尚书王瓒上书道:“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方有太祖高皇帝顺应天道,建国大明,圣人言,‘’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伏望我太祖高皇帝陛下法古圣王,从而分封蕃国,以为屏障;然‘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明确纲常,世之根本,荣王列诸王之上,尚不之国,无受田、赐物,诸藩怎可在荣王之上?伏惟陛下敬天法祖,依照荣王例行册封之事。”
都察院、太仆、光禄寺等认为,可以按照祖制册封,许之国,但不能赐田,庄等各种赏赐,只能发禄米,也是粮、钞各半。
以翰林院、国子监、六科给事中等为首的清流们本来也热情高涨,纷纷上书,各抒己见,有说按照祖制的、也有说六部说的对的,还有的说九卿也说的对,其实到这里都还好。
但是不出意外,意外出现了,户部侍郎梁材直接上书皇帝道:“”藩府之需,每称不足,继今支益行,食禄日增,不可不豫,一王府禄米,查得洪武年间河南初封周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今增郡王镇辅奉国等将军中尉郡县等主君并仪宾等至一千四百余位员,共岁支禄米六十九万二百五十石,由一府可知天下王府也。若不早为议处,委难善图其后,今有大臣议遵祖制,此乃不顾国计民生之论,陛下切不可照此行之,伏望陛下俯从所言,特用御札行天下亲王,使知洪武初年。各王府禄米,止该如此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