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中国古代人口稀少或盛世时期,百姓的体型就尤为壮硕高大,到了人口庞大资源稀缺的动乱年代,身高和体型就明显下降。
而要增加蛋白质的获取量,除了提高耕地亩产和扩张领土,诸如广袤草原与气候宜人的耕地环境,来增加资源总量外,其实还可以从植物中获取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而黄豆就是诸多耕地作物中蛋白质含量非常高的一种。
其蛋白质含量能达到30% 至50%左右。
大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则只有在7% 至10%。
小麦稍微多一点,能有10% 至15%。
不过植物中的蛋白质较为特殊,不似肉类那样更易于吸收。
比如黄豆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等,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对黄豆蛋白的消化吸收。
但是中国的古人们从不缺乏对食材和菜品的开发创造。
相传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偶然间将石膏点入豆浆中,从而发明了豆腐。
(不过目前的资料尚不足以确凿证明豆腐就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也可能是豆腐诞生以后需要足够的时间推广。)
豆腐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原本紧密的黄豆蛋白破坏重组,变得更为松散,也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黄豆直接煮熟食用,蛋白质的吸收率在百分之六十。
而变成豆腐以后,蛋白质的吸收率可达百分之九十。
原本会大量流失的蛋白质,因为豆腐的出现被更好地转化为人体所需。
一般一斤黄豆可以制作两到三斤豆腐。
先用水将黄豆浸泡一夜变软,然后根据口感喜好用一份黄豆加四份或六份水的比例,将其通过石磨研磨成豆浆。
将磨好的豆浆用纱布过滤出豆渣,挤出更为细腻的豆浆。
过滤后的豆浆小火熬煮至沸腾。
熬煮过程中产生的浮沫要捞出,减少豆浆的豆腥味。
随后按照每斤豆浆添加两克石膏粉末进行充分搅拌使其凝固,要吃硬点的豆腐也可稍稍多加一点石膏粉。
在豆浆初步凝固后得到的就是豆腐脑,或者叫豆花。
将豆花经过进一步压实挤出多余水分,便能得到豆腐。
可以用纱布包住豆花,放入模具后用平整的木板和石块压住,在石块重量下,经过半个小时的压制便能得到白嫩的成品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