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天下归心

"四叔这招高。"朱雄英赞叹道,"用商路连接文明,确实是最好的纽带。"

这时,东瀛方面也有动作。朱允熥派人送来了一批精美的工艺品,还特意挑选了一些东瀛艺人,准备在交流会上献艺。

"允熥这孩子机灵。"朱元璋说,"知道文化交流才能真正拉近距离。"

回到春和宫,朱雄英看到后宫已经焕然一新。徐妙锦亲自设计了宴会的布置,把中原的典雅与异域的奇巧完美融合。

沈穗则带着一群宫女排练节目。她根据自己在云南的见闻,编排了一场融合各地特色的歌舞表演。

"穗儿的想法很好。"徐妙锦说,"用艺术来展现文明的交融,比什么说教都有效。"

朱雄英看着两位妻子如此用心,不禁感慨:"有你们在,这后宫就是最好的文明使者。"

就在这时,黄珀又带来消息。天竺使团已经进入应天城,沿途百姓夹道欢迎,场面蔚为壮观。

"走,去看看。"朱雄英站起身。

城门口,天竺国主在沐英的陪同下缓缓而来。当他看到街道两旁的繁华景象时,眼中闪过一丝震撼。

这就是大明的实力——不需要刻意展示,单是这国泰民安的气象,就足以让人折服。

"陛下。"沐英介绍道,"这就是我大明的都城。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文教昌明。"

天竺国主深深看了一眼远处巍峨的皇城:"果然名不虚传。难怪连我天竺的商人都争相来此。"

朱雄英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自豪。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不需要武力威慑,光是这文明的魅力,就足以让四方来朝。

突然,一阵悠扬的乐声传来。原来是徐妙锦安排的迎宾表演开始了。中原的丝竹与异域的乐器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一首动人的乐章。

"好!"天竺国主忍不住鼓掌,"这就是文明的交融啊!"

沐英在一旁解释:"这就是我们大明的待客之道。我们尊重各地文化,但又不失自己的特色。"

朱雄英看着这一切,心中越发明朗。他知道,一个真正的盛世即将来临。而这盛世的基础,不是刀剑,而是文明的力量。

夜色降临,应天城华灯初上。春和宫内灯火通明,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会正在进行。天竺国主端坐上席,看着眼前精彩的演出,目不转睛。

徐妙锦亲自主持这场宴会,她一袭淡紫色长裙,端庄优雅。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整个宫殿既展现出大明的气派,又带着几分异域风情。

"这支舞真是奇妙。"天竺国主赞叹道,"竟把我天竺的舞步与中原的身段完美融合。"

沈穗微微一笑:"这是臣妾根据在云南的见闻编排的。云南靠近天竺,两地文化本就相通。"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琴声响起。是东瀛来的艺人在演奏他们的乐器,音色空灵,却又与中原的丝竹相得益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朱雄英赞叹道,"这就是文明交融的魅力。"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西域的使节也到了,带来了一批精美的乐器和工艺品。朱棣的亲信在信中说,这些都是四叔特意挑选的,要让天竺使团看看丝路的繁盛。

"传令下去,"朱雄英对黄珀说,"让他们也加入演出。今晚就让各地文化同台献艺。"

徐妙锦眼前一亮:"夫君说得对。既然是文化交流,就该让各方都展现特色。"

她转身对宫女吩咐几句,很快,偌大的宫殿就重新布置一新。中央设置了多个表演区域,让各地艺人轮番登场。

沈穗这时提议:"不如请天竺的乐师也来展示一番?听说他们的乐器很是独特。"

天竺国主欣然应允,立即让随行的乐师准备演出。当异域的乐声响起时,整个宫殿都沉醉在这奇妙的旋律中。

"妙啊!"朱元璋也来到宴会现场,显然对这场文化盛宴很是满意,"这才是真正的四海同春。"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声。原来是天竺乐师看到了东瀛艺人的表演,激动地冲上去讨教。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在现场即兴融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

"有意思。"朱雄英看着这一幕,若有所思,"这种自发的交流,比什么安排都更有意义。"

徐妙锦站在一旁轻声道:"是啊。文明原本就是相通的,只要有机会,自然会碰撞出火花。"

沈穗这时也来了灵感:"殿下,不如在宫中设立一个常设的文化交流馆?让各地艺人经常聚在一起切磋。"

"好主意!"朱雄英眼前一亮,"就由你和妙锦负责筹办。要让这种交流常态化。"

正说着,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天竺的医师看到了中原的针灸术,立刻与太医切磋起来。两种医术的理念虽然不同,但竟然找到了共通之处。

"陛下。"天竺国主忽然对朱元璋说,"我们在天竺也设这样的交流馆如何?"

朱元璋笑着点头:"好啊。这是共同发展的好事。让沐英派人协助你们筹办。"

夜深了,但春和宫内的气氛越发热烈。各地的艺人们不分彼此,相互学习,切磋技艺。那些原本语言不通的人,却用艺术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看来这次的文化交流会办对了。"徐妙锦对朱雄英说,"比单纯的外交更有意义。"

朱雄英看着眼前和谐的场面,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帝国不是靠武力维系的,而是靠这种由衷的文化认同。

突然,一个宫女匆匆跑来:"殿下,东瀛送来的信使求见。说是朱允熥有要事禀报。"

拆开信件,朱雄英的眼睛越来越亮。原来允熥在东瀛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古籍,内容涉及天文、医术、工艺等多个领域。他建议在应天设立一个大型的图书馆,收集各地的典籍。

"看来允熥也想到一块去了。"朱雄英笑道,"这确实是传播文明的好办法。"

徐妙锦和沈穗听了也很兴奋,立即开始讨论图书馆的选址和布置。她们提出,除了收藏典籍,还要定期举办讲学活动,请各地的学者来交流。

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意外的场面发生了。天竺国主的女儿,一位年轻的公主,被中原的诗词打动,当场吟诵起来。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那份对文化的热爱,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好!"朱元璋开怀大笑,"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交流。比什么条约都管用!"

朱雄英看着这一切,心中越发坚定。他知道,大明的影响力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展。这种扩展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的感染力。

而这种感染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四方。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帝国的根基所在。

天边刚露出一丝曙光,朱雄英就接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东瀛传来捷报,说是那批珍贵古籍中发现了惊人的秘密。

"殿下!"黄珀快步走入,手中捧着朱允熥的亲笔信,"您一定要看看这个。"

朱雄英展开信件,只见允熥写道:"东瀛古籍中记载了一条神秘的海路,可直通南洋。若能打通此路,我大明的商路将形成完整的环形,四海贸易必将更加繁盛。"

"好!"朱雄英一拍案几,"传我命令,命沐英即刻派人勘察这条航路。"

正说话间,徐妙锦和沈穗也闻讯赶来。当听说这个消息时,沈穗突然想起一事:"臣妾在云南时听老人说过,确实有这样一条古老的航路。当年南诏国就是通过这条路与东瀛通商的。"

徐妙锦眼前一亮:"如此说来,这条路确实存在。若能重新开通,对我大明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朱雄英正要说话,朱元璋的传召就到了。老爷子显然也得到了消息,此刻正在奉天殿来回踱步。

"雄英,你觉得如何?"朱元璋直接问道。

朱雄英胸有成竹:"孙儿以为这是天赐良机。眼下我大明四方臣服,正是开拓海路的好时机。更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