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
"杭州、苏州一带的农民发现了个大问题。他们说现在各地都在追求高产,大量使用肥料,反倒把一些上等良田给糟蹋了。土地板结,水浸不进,种什么都长势不好。"
朱雄英皱眉:"这倒是个大问题。传我命令,让农学堂立即派人去查看。"
正说着,蓝玉也来了:"殿下,不止江南,扬州那边也遇到类似情况。有经验的老农说,现在人人追求快,都不让田地休养生息了,迟早要出问题。"
"叫农学堂的先生来。"朱雄英命令道。
很快,几位农学先生到了。他们专门研究《齐民要术》等农书,对农田管理颇有心得。
"诸位,"朱雄英开门见山,"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各地为了高产,都在加大肥料用量,结果反倒把田地弄坏了。依你们看,该如何处置?"
一位年长的先生说道:"回殿下,这是个老问题了。《齐民要术》里就说过,田地也要轮休,不能年年都种重用肥的作物。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急于求成,忘了老祖宗的经验。"
另一位先生补充道:"而且各地都在追求水稻、麦子的高产,都种这些耗地的粮食。其实按照老法子,该间种些豆类,既能补地力,又能增加收成。"
朱雄英正要说话,朱元璋的传召来了:"速去奉天殿!"
到了奉天殿,朱元璋开门见山:"听说江南的良田出问题了?"
"是。"朱雄英答道,"孙儿已经让人去查了。看来是大家都想多产粮食,用力过猛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农田是根本,可不能糟蹋了。你觉得该怎么办?"
"孙儿以为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恢复老祖宗的农耕方法,让农田能休养生息。"
"第二,要改变单纯追求高产的思路。与其把田地都种坏了,不如合理安排作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农田管理方法,让大家既能增产,又能保住地力。"
朱元璋点头:"对。这事要快,不能等田地都坏了才想办法。"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发现一个好办法:按照地力和水利条件,给农田分级。好田种粮,差田种杂,还有专门留着休耕的。
小主,
"这倒是个办法。"朱雄英说,"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让农学堂先勘察土地,然后制定种植计划。"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新情况。朱棡朱慡发现当地农民有个传统:春种棉花的地,秋天一定要种豆子。他们说这样才能保住地力。
"江南的农民也知道这个道理。"一位农学先生说,"以前种桑养蚕的地方,都会间种豆类。可惜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朱雄英立即决定:"传我命令,让农学堂立即整理各地的传统农法。老祖宗的经验不能丢,要发扬光大。"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各地在恢复传统农法时,发现很多老农已经不在了,年轻人又不懂这些。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
"这就要靠农学堂了。"朱雄英说,"第一,要把各地的老农请来当老师,让他们教年轻人。"
"第二,要把传统农法都记录下来,编成教材。"
"第三,要在试验田里实践,让年轻人亲眼看到效果。"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发现。他们在整理古籍时,发现宋朝时期就有详细的农田管理方法。比如什么时候该深耕,什么时候该浅耕,都有具体记载。
"好啊!"朱元璋说,"这些都是祖宗留下的宝贝。赶紧把这些方法整理出来,发给各地农学堂。"
就在这时,工部送来消息。他们根据传统农法,改良了一批农具。这些农具既能适应不同的耕作方式,又特别省力。
朱雄英看了很满意:"这才是正道。农具要配合农法,不能一味追求快。"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要让农民改变已经形成的耕作习惯,并不容易。很多人觉得传统农法太慢,产量也不如现在高。
"这就需要做示范了。"朱雄英说,"在每个地方都选一块试验田,按传统方法耕种。让农民亲眼看到,传统农法虽然慢,但地力不会衰退,长远来看反而更好。"
正说着,户部送来一份统计。那些保持传统农法的地方,虽然单季产量不算最高,但年复一年都很稳定,而且粮食品质特别好。
"这个数据很说明问题。"朱雄英说,"要让农民明白,农业不是比谁产量高,而是要年年都有好收成。"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发现引起了注意。有些地方的农民开始把传统农法和新技术结合起来。他们在遵循传统耕作规律的同时,也用上了新式农具和良种。
"这才是最好的道路。"朱元璋说,"既不能丢了老祖宗的经验,又要与时俱进。这样的农业,才能长久发展。"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传统农法的恢复,农忙的时候特别集中,一时找不到那么多人手。
"这也要回到传统。"朱雄英说,"以前农村都有换工的习惯,大家互相帮忙。现在要把这个好传统恢复起来。"
朱元璋点头:"对。农民互助,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规矩。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