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的提出让朱雄英深感事态的复杂性。农业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变化,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
"殿下,您看这个。"黄珀拿来一份调查报告,"现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很多农户开始专门供一个孩子读书,另一个学农事。"
朱雄英若有所思:"这说明农民已经开始为下一代规划了。他们既想保住农业根基,又想寻求新的发展。"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江南那边出现新情况了!"
"什么情况?"
"有些地方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办学堂。请了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教些简单的算术。最特别的是,他们还让农学堂的学生来教授农业知识。"
"好啊!"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农民不仅要富起来,还要主动追求知识。"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立即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现在的农村,和当年朕打江山时完全不一样了。"
"是啊。"朱雄英说,"现在的农民不仅要种地,还要做生意,学知识。他们的眼界开阔了,追求也高了。"
"这是好事。"朱元璋说,"不过也带来了新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朱雄英想了想:"是身份认同的问题吧?"
"对!"朱元璋说,"以前农民就是农民,地主就是地主,商人就是商人。现在界限模糊了,有的农民比地主还富,有的地主去做了商人,有的商人又来学农事。这种变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很大。"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发展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以职业而不是身份来划分阶层。
"这倒是个思路。"朱雄英说,"与其固守旧的等级制度,不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让人们凭本事吃饭,靠贡献定地位。"
"说得好。"朱元璋赞许道,"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变革要循序渐进。你不能一下子打破所有旧秩序,那样只会带来混乱。要像农业改革一样,先试点,后推广,慢慢来。"
就在这时,西域传来新的报告。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业发展带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商路的繁荣。
"这很正常。"朱雄英说,"农业发展了,产品就要销售,物资就要流通。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规划全国的商路网络。"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新发现。他们在推广新农具时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有不同的改良方案,都很有创意。
"这说明什么?"朱元璋问。
"说明农民的智慧不能小看。"朱雄英答道,"我们与其强制推广统一的农具,不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就在这时,户部送来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各地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税的比重在下降,而商业税和手工业税在上升。
"这是个信号。"朱雄英说,"说明农村经济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的税收政策也要跟着调整。"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矛盾。比如有的村子因为发展方向起了争执,有的地方因为市场竞争闹得不可开交。
"这说明需要建立新的治理体系了。"朱雄英说,"光靠官府管理不行,得让农民自己参与进来。"
"怎么参与?"朱元璋问。
"可以建立村民议事会。让村民选出代表,共同商议村里的大事。农学堂可以派人指导,但具体决策要让村民自己做。"
正说着,工部送来一个好消息。他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最特别的是,这农具是根据各地农民的改良经验总结出来的。
"好啊!"朱雄英说,"这就是官民合作的成果。以后要多鼓励这种合作,让农民的智慧也能转化为技术进步。"
就在这时,朱允熥又来了信。说是在东瀛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地的农民除了组织生产和销售,还成立了互助会,帮助有困难的农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制度好!"朱雄英说,"可以在我们这里也试试。让农民互帮互助,遇到困难有人帮,干事创业有人扶。"
但朱元璋提醒道:"这种组织要管理好。不能让它变成结党营私的工具。"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所以要建立规章制度。互助会的账目要公开,活动要透明,决策要民主。"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重要发现。很多农村青年开始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不仅学农业知识,还研究商业经营。
"后生可畏啊。"朱元璋感叹,"看来农村真的要出人才了。"
朱雄英趁机说道:"是啊。所以我们更要办好新式学堂,给这些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但新的挑战又来了。随着农村教育的普及,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知识青年们的追求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想去海外见识见识。
"这是好事。"朱雄英说,"正好可以派他们出去学习新知识,开拓眼界。等他们回来,就能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可以。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这些人出去了,得让他们想着回来。农村需要人才,可不能都跑到城里去了。"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所以我们在农村建设小城镇,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愿意回来。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的新天地。只要他们肯干,就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正说着,南京又传来消息。当地一个农村青年发明了新的育种方法,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改良了品质。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就是我们要的!让农民自己成为创新的主体,这才是长久之计。"
朱雄英趁机提议:"不如设立个农业创新奖,专门奖励这种有创造的农民。让大家都知道,种地也能出人才。"
农业创新奖的设立在农村引起了巨大反响,但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