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好,做官就在大明做,不去那劳什子的藩国。”
被唤作陈叔的此时心情完全不在二狗子说的做官上面,只是心里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儿子每年年节都能带着大包小包回家来,可不比据说要走上万里当个什么小官的好?
相似的场景在大明各地上演,正途官无望的学馆先生、官府幕僚甚至一些上升无望又满心期待更进一层的医官、旗校都开始活动了起来。
有门路的走门路,没门路的找关系,什么都没有的直接递帖子报名考试,也就是后世俗称的裸考。不管结果是什么,总归要拼上一拼,国考考不上那就试试省考,省考也考不上还有三支一扶嘛!
这会又不像后世,只要愿意,经过考评被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参加大明朝的三支一扶当官为吏的。
当官吃皇粮,这已经不仅仅是要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哈哈日子的简单愿望了,比如说后世里多少曾经让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非农”户口如果不是因为那三年灾害里死亡人数衬托也没有显得那么的让人拉出界线来。毕竟那时有工作的非农和农业的差异,就是吃不饱和饿死的区别。
所以想要当官吃皇粮的最原始目的就是阶层的改变,至于当官前的各种理想、抱负那当然都只是口号而已,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呐喊其实可以简单的归结成一旦能够当官为吏就可以从此踏入公门,再也不用跟那群低级趣味的苦哈哈们混迹市井了。
当过官的人,在人群中的气质都是卓尔不凡、鹤立鸡群般的存在。简单到听人闲聊时的面部表情、自己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那都是能让人一眼辩论出那是正经当过干部的...咳咳,那啥,当过朝廷命官的人。
大明的取士考即使已经改成一年一度的南北榜仍然不能满足众多读书人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改变家族命运的期待。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朝廷这是一改历朝历代以来三年一取士的陋习,这才是真正重视读书人的朝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有人都觉得朝廷出钱出力兴办学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读得起书,然后能通过读书走出原本的穷困直至走进朝堂,根本没有人关注到朝廷的根本目的只是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读一部分书而达到阶段性性的“开智”,从而使朝廷能够获得更多有一定智商的牛马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奉献。
奉献,当然是奉献,可不能说是朝廷给百姓更多读书机会是为了更好的剥削百姓,哪怕童生、秀才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也不能这么算的。
朝廷不给这些寻常百姓读书的机会,他们一辈子都只能顶着烈日在地头扒粪或者在狭小、腌脏的作坊里酷暑天中暑倒地严寒天手脚冻伤也不得片刻休息。
相比较而言,至少他们的父祖辈花费了一生甚至几辈人的积蓄换来他们走进了城镇,哪怕只是在城镇里跑腿、跑堂,那也脱离了原本的生活空间,这一切都是朝廷给他们的机会。
作为百姓,就应该感恩!对朝廷给他们读书的机会感恩,对官府让他们进入城镇感恩,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想法,也不该有其他想法。
“首辅大人,此次朝廷安排鳞选官员前往藩地任职的条件是不是有些过于宽松了些?没有家室的不让去,有宗室大家族的也不让去,这会让很多选官都失去机会,难免这些官员会对朝廷有不满......呃...不解,他们会对朝廷的政令不解的。”
朝廷最终鳞选官员的条件定下来后让人大跌眼镜,几乎限定了只有小门小户出身的官员才能够有机会参与鳞选,而其他人则一概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