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桓麟他亲眼目睹到了双方交战时那惨不忍睹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一方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他们个个着甲,手持锋利无比的兵器,步伐整齐划一,行动迅速敏捷,犹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
这些士兵们显然经过了长时间严格的军事训练,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而另一方呢,却是一群曾经惨败给黄巾军的乌合之众。
他们装备不如魏军,武器与鲜卑等同,与对面的精锐部队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这两支军队,一方是从中原地区各路诸侯之中历经无数次生死较量才脱颖而出的最强王者。
另一方则是长期蜗居于辽东之地,几十年来发展停滞不前,仅仅凭借些许运气才得以苟延残喘至今的侥幸之徒。
战场上,汉军对于何时放箭、何时冲锋等战术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当敌人进入射程范围之内时,指挥官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密集的箭矢呼啸着射向敌军阵线,瞬间掀起一片血雨腥风。
与此同时,盾兵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牢牢地护住身后的长矛手。
而长矛手们则巧妙地躲藏在盾兵之后,瞅准时机突然探出身子,用手中尖锐的长矛狠狠刺向敌人。
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汉军的整个军阵时而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时而又如灵活多变的游鱼一般迅速转换阵型,聚散歼敌。
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地组织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又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分散开来,化整为零,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再看对面的敌军,完全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毫无秩序地冲杀过来。
也许是因为他们看到汉军长途跋涉而来,以为有机可乘,可以趁其尚未站稳脚跟之时发动突袭,所以才会如此仓促应战。
并且,在此之前,公孙渊已然获悉拓跋鲜卑遭遇大难的讯息。
多年以来,拓跋鲜卑与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故而,公孙渊当机立断,果断地提前调动三万精锐之师,急速赶赴辽东属国一带集结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