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封坛,文臣诸将列队两旁,庄严而隆重犹盛汉中封坛拜将不知几倍。
依照叔孙通制定的预立太子仪式,乃汉王临殿,群臣诸将大会,谒者引太子进殿,司空宣策,中常侍授玺绶,太子谢恩,三公称贺;朝王后,谒太庙,大赦天下。
刘邦的意思是现在战况紧急,一切从简,所以叔孙通便将其简化成以上流程,故而除却正在围困章邯和荥阳对峙楚军的群臣诸将不能亲临外,所有在关中的皆聚集在栎阳。
那些不能亲临的,则由其继承者来朝贺,故而才有诸侯之子连夜赶到栎阳的场景。
这一点,刘邦本来是准备取消,一切从简嘛,但叔孙通坚持己见,意思是已经减的不能再减。
后来刘邦和张良有过一个对话后,刘邦立刻同意,马上下达命令,命在诸侯之子在关中者皆汇聚栎阳。
在三公称贺上,毫无疑问,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御史大夫周苛皆在,自然不会减。
三人还非常兴奋,觉得有幸可以见证未来汉国的接班人,预立太子这个制度秦朝曾建制,但并没有立太子。
其实对于立太子这件事,最终打动刘邦的一点就是认为秦之所以灭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及早确立扶苏为太子,让赵高钻空子。
提出这一点的是萧何,当时刘邦询问为何要急着立太子,萧何只说勿忘秦赵高之乱。
有三公称贺,可以确定太子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只是下面的流程出现问题,朝王后,谒太庙,大赦天下。
谒太庙,大赦天下,这个没问题,由刘邦在,但朝王后就是犯难之事,此时的吕雉正在楚军中做人质,刘邦想让戚姬来暂代。
戚姬自然不会拒绝,能够暂代,那是有意义的,为此可叔孙通表示此不合礼仪,太子朝的是王后,而非姬妾,给阻止。
可围绕这个事情产生的微弱波动却慢慢形成。
刘邦提议让戚姬来代替,这其中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其他文吏便开始引经据典,表示这样做可以。
那些怀揣才华,自认尚无用武之地的人,便慢慢向戚姬靠拢,欲巴结戚姬走上康庄大道。
这些文吏的引经据典自然被叔孙通无情的驳回,立太子可是他叔孙通第首此展现才能的时机,怎么能有纰漏。
任何凑合皆不能行,叔孙通就是要借着立太子,打出自己的威望。
朝王后便直接跳过,直接谒太庙,最终是刘邦下令大赦罪人。
目前还谈不上大赦天下,刘邦的汉国还盘踞在关中,关外花落谁家尚未知。
一切做完之后,这些诸侯之子终于松一口气,“终于可回食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