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 突厥十姓

传宝军吏因脚步踉跄,将手中所捧直径两尺大玛瑙盘摔碎。小吏惊怕,叩头出血。

裴行俭于座中笑道:公非故意,何惧如此?

根本不看碎盘,亦毫无不舍之色。班师还京之后,高宗叙功,赏赐给裴行俭金银、器皿三千多件。裴行俭全部分送给亲戚朋友及部下,自己一件不留。

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时,见到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当时二人尚且籍籍无名。便谓其二人道:二公后当相次执掌铨衡,仆有后代弱息,愿以为托。

王勮之弟便是王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对四人尤其看重,以为此后必然显达。

裴行俭相过四人,却道: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为沈静,应至令长;余者三人能得令终,便是万幸矣。

既而不久,王勃渡海堕水而死;杨炯终于盈川令任上;卢照邻恶疾不愈,赴水而死;骆宾王随徐敬业造反被诛。王勮及苏味道皆掌典选,悉如裴行俭之言。

裴行俭半生作为将帅治戎带兵,帐下所引偏裨诸将及弟子,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皆是当世名将,亦多为鬼谷门传人。

闪回结束,按下裴行俭既死,复说朝中发生之事。

调露元年,朝廷命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安置突厥降户。

此举一则便于唐廷运送军队、给养,镇压温傅、奉职二部反叛,二则加强对突厥降户统治,使之纳税服役,可谓一举两得。

东突厥寇定州之时,刺史霍王李元轨以空城计退敌,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欲为内应,其事便即泄漏。天子闻报,诏命李元轨穷究其党。

李元轨上奏:当时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攀咬,是驱之使叛也。臣已独杀嘉运,余者皆无所问,请陛下治臣违旨之罪。

高宗览表大喜道:朕亦悔之。向无霍王,失定州矣。

自是朝廷大事,多密敕问之。

当时唐高宗身体每况愈下,便思长生。因皇叔李元轨入朝,二人闲谈,高宗便问:闻说皇叔与道家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之交,此事有诸?

李元轨:确实有之。

唐高宗:我闻有道之士,皆善养生。此刘玄平是何来历,今有多大年纪?

李元轨:刘玄平乃北齐刘珉之子,因高蹈不仕,被隋文帝杨坚封赠为贞范先生。臣委实不知其年岁,但若依其父曾仕北齐而言,刘玄平今当一百二十岁矣。

高宗问:尚能请至长安,使朕聆听其教诲否?

李元轨摇头道:彼人犹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忽在淮南,忽现朔北,只在云深之处,实在无处觅其所踪。

高宗叹道:我虽贵为帝王,直无此仙缘!

调露二年二月十八日,高宗偶览道家法藏,读到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事迹,深加嗟讶赞叹,遂亲至玉清观降香礼拜,谥王远知曰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

又亲临嵩山,拜访隐士田游岩之居,更拜谒嵩阳观,及田游岩母庙,命立碑以赞其懿德。次日再访逍遥谷道士潘师正之居,表达对其尊崇之情。

画外音:唐高宗李治所拜此三位先贤,俱都是有道之士,远离红尘,各具仙家之名。王远知乃琅邪人,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得其道法。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曾入陈、隋之宫,讲论道学。唐太宗登极之时欲加其重位高官,王远知固辞不就,终请归山。太宗敕润州府为其修建太受观于茅山,王远知便在此隐居修道,得长寿之法,并度道士二十七人,由此道家茅山宗为之大盛。于贞观九年坐化,终年一百二十六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田游岩乃京兆三原人,本是鬼谷派掌门李靖同乡。永徽中补太学生,学成后却自请罢归,与母妻同入太白山修道,二十余年后入箕山,居许由庙之东,自号“许由东邻”。高宗频诏,田游岩不出,于是便亲至嵩山,拜游岩为崇文馆学士。后在田游岩宅居之侧营建奉天宫,高宗特令免毁其居,并亲题额曰:“隐士田游岩宅”,悬于门榜。

复说潘师正,隋大业中被王远知度为道士,尽得其道门隐诀道术。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食松叶饮山泉,清净寡欲。调露二年,高宗访其居,诏于其所居处建造崇唐观,又于岭上为之另造精思观。及营造奉天宫时,又特令面向逍遥谷开一门,号为“游仙门”;北面亦开一门,号称“寻真门”,皆为潘师正立名。潘师正于永淳元年卒,终年九十八岁。高宗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赐谥曰体玄先生。

调露二年,唐朝既平突厥之叛,高宗便命于剑南道募兵,在茂州西南筑安戎城,既压吐蕃之境,兼断吐蕃通蛮之路。

吐蕃遂以羌人为向导,攻陷其城,以兵据守,自后西洱诸蛮皆降吐蕃。

至调露二年夏,吐蕃已尽有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北抵西突厥。汉魏以来,西戎之盛,以此为最。

二年七月,吐蕃发兵三万,侵扰河源。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率军迎击,并于河源之地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战守两备。

字幕:黑齿常之,字恒元,原是百济部民,初任百济达率兼郡将。

唐高宗灭亡百济后,曾率领民众参与复国运动,抵抗唐军,于龙朔三年受刘仁轨招抚降唐。麟德元年获授折冲都尉,奉命镇守熊津都督府,深受士卒拥戴。

咸亨三年,黑齿常之因功被加封忠武将军,行带方州长史,旋又升迁为使持节、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国。在任期间,因公正无私深受唐高宗赏识,加封浮阳郡开国公。

仪凤二年,黑齿常之调任洮河道经略副使,由辽东转守西北,离家万里之遥。

仪凤三年九月,吐蕃犯边,黑齿常之跟从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前往征讨。右卫大将军刘审礼前军深入敌境,被吐蕃俘虏。吐蕃屯兵高岗,居高临下威压唐军,黑齿常之率敢死队五百人施行夜袭,吐蕃军溃散,李敬玄方得返回鄯州。

唐高宗叹服黑齿常之谋略才能,升任为左武卫将军,充任河源军副使;并检校左羽林军,赏赐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

至此调露二年七月,吐蕃论赞婆、素和贵等率三万士兵侵扰河源,驻兵于良非川。唐朝河源诸哨烽火传讯,由是边境紧张,朝野俱震。

黑齿常之谓其部将道:敌情紧急,若待朝廷发兵来伐,养成贼势,是坐以待毙之局也。不如乘其立足示稳,主动袭劫其营,冀可全胜退敌!

遂简选精锐骑兵三千,亲自统领出城,乘夜袭击吐蕃军营。

论赞婆等果然不曾防备,于是大败。经此一战,吐蕃军被黑齿常之斩杀、擒获两千余人,缴获羊马数万头,赞婆与素和贵仅以身免,各自单骑逃走。

捷报入京,唐高宗大喜,命擢升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又赏赐布帛四百匹。

论赞婆与素和贵得以脱逃,遂于路收集败军,驻扎青海,思欲报仇雪恨。黑齿常之早已四面派出侦骑,打探论赞婆下落动向,因此其一举一动,皆在常之掌握之中。

闻报吐蕃军聚于青海,于是不待其喘息稍定,便复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再次远程兼道包抄,重施故伎趁夜突袭。

论赞婆哪里料到唐军竟会如此拼命,如同冤魂不散,跟踪吊打?于是再次大败,部军四处逃散。

黑齿常之命人烧毁吐蕃军粮草储备,复缴获大量牛羊马匹、兵械铠甲,班师而还。

高宗闻说西北边患渐平,不胜之喜,遣使前往河源军营,犒赏三军,对黑齿常之厚加赏赐,深为褒奖。黑齿常之共在西北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

是年冬十月壬寅,武则天授意御史上奏,告发苏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蒋王李炜两位宗室皇子,皆是故太子李贤同党,谋反之心不死。

高宗此时已全为天后控制,不得自专,由是只得委曲求全,诏命将李明降封为零陵郡王,远流黔州安置;李炜罢爵除名,流放至道州安置。

虽是下策,但亦为先保二子性命,留住宗室血脉,以为今后翻盘之本。

此时正如当年李淳风与徐懋功所预言,武则天已开始向李唐宗室子弟挥起屠刀,逐一剔除;再回顾当初褚遂良力谏“废王立武”,方知其为大唐忠臣。

调露二年八月丙午,文成公主因患天花不治,薨逝于吐蕃,终年五十六岁,安葬于逻些。吐蕃王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唐高宗闻之,亦遣使臣远赴吐蕃吊祭。

史谓文成公主祖籍山东任城,但其名字及出身来历却无详载,后世据江夏王李道宗曾为任城王,故而猜测应是文成公主生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成公主自贞观十五年正月入藏,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当韶华妙龄;至调露二年命终,五十六年生命历程,为唐蕃和平大计,在万里异域生活四十年之久。

次年,唐高宗诏命改元为永隆元年。是年暮秋,沙门禅师智运于洛阳龙门山南部凿成一万五千佛像。因是智运禅师亲自督造,故其洞名曰智运洞,又名万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