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如果接纳了侯景的投降,那么非但邙山之战所丢失的河洛地区失而复得,而且还附赠了整整一圈的缓冲地带。
这块肉真是肥的滋滋冒油,让人仅仅只是一听都忍不住的食指大动,诱惑力可谓是直接拉满!就连李泰都不由得怦然心动,就更不要说宇文泰了。
孝武帝乃是北魏仍然维持统一状态下的最后一位皇帝,其人出走关西,也将北魏的法统带到了关西。故而《资治通鉴》对西边之称为魏,对东边则称东魏。
西魏的法统正朔让宇文泰得以立足关西、组建霸府政权,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责任,那就是收复洛阳故都。
反观东魏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就降低下来,反正逐君出走这个恶名高欢是承受下来了,所以对于洛阳也就没有必攻必守的需要,更在河北大族们的劝说督促之下干脆迁都邺城。
因此在以河洛为中心的这个战场上,整体上的大战略方针,西魏其实是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河桥、邙山两次大战都体现出西魏对于长期稳定占有河洛地区的那种渴望。
东魏方面则从容得多,以河阳作为河防攻守的大基地,再以侯景等将领在河南之地针对河洛地区形成一个包抄,便可以静待西魏上钩、踏入这个陷阱之中。
可是如今河南的侯景举兵作乱,无论其人有没有投靠西魏的诚心,都意味着东魏在河洛地区针对西魏的战略压制不攻自破。
“故贺拔太师临终之前所言顺时而动,此之谓矣!如今东贼阵脚自乱,正是我大举阔进的良机,你等诸位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尽可畅所欲言!”
在将当下局面具体了解一番后,宇文泰便又面向众人笑语说道。
这问题也显露出了宇文泰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心情,先是定下一个“大举阔进”的基调,然后再征询众人意见,所问无非该从哪处阔进,如果不符合这一主题,那你就自己憋着吧。
李泰见到于谨和李弼在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都微微一皱,显然各自心中并不像宇文泰这样乐观,至于是不放心侯景还是其他原因,则就不得而知了。
率先发言的还是李远,此人不愧大行台心腹之选,站起身来慷慨说道:“臣近年来久处豫西,多闻彼乡义士有憾王师前者败绩,此番若能趁贼乱而复勇进洛阳,则必群情振奋!臣愿统领所部为师之先驱,兵定洛阳之后再望后事如何。”
他这不提邙山旧事还倒罢了,这一说反而给别人提供了一个反对的角度。待其话音刚落,于谨便起身开口道:“侯景此人狡黠凶恶,阴谋权变皆其所擅,今者剧变皆其私语自陈,确实如何实未可知。旧年师沮归国,以致群情离散不附,如今声势虽有复苏,仍然不宜贸然轻进。”
等到于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李弼便也开口说道:“臣曾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旧年河内公独孤开府共咸阳王先入洛阳,颖豫襄广等诸州相继款附,声势不可谓不壮。
然而待到贼军大举来攻之际,仍然不免地不可守、人不可恃,须得国中大军增援,却已痛失先机。如今河南之地虽乱,河阳之防却仍未解,冒进洛阳实非智计。”
两名大将先后表达了对此际便要出兵的反对意见,于谨直接表示出对侯景这个人的不信任,而李弼则是就当下形势来做分析,认为进取洛阳的关键并不在于河南,而在于河阳,此时兵进洛阳很有可能将东魏的注意力吸引到这里来,从而分担侯景所承受的压力、为其解围。
宇文泰对这两人的意见也都极为重视,听到他们这么说后,便也皱起眉头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将视线落在了李泰的身上,开口说道:“大将军与太尉都是稳重持国之言,让人警醒。除此之外,我还想听一听新功少进对此是何看法?”
李泰坐在席中,本来只打算旁听一下这些上层大佬们对于此事的看法与态度,倒没准备进计发言,当听到宇文泰直接点名向他发问,一时间也有些慌乱错愕,忙不迭端正了坐姿快速梳理起心中的想法。
其实无论于谨和李弼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而提出反对,都体现出他们这些西魏最上层的大将对于侯景投诚这一件事是警惕大于惊喜。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股权分配不好处理。
在宇文泰的角度看来,侯景即便带资入股也只会壮大这一份事业,并不会影响和改变以他为中心这一事实。但对其他人而言,区别可就大了。
就连东魏那么大的盘子都容不下侯景这个狼子野心的家伙,西魏如果想成功接纳他,又得给予他多大的政治地位和特权?得有多少人需要让渡出自己的权力,才能给阵营中腾出一个足以容纳侯景的位置?
不要说于谨李弼这个级别,就连眼下的李泰自己细想一番的话,都觉得敞开怀抱接纳侯景会对他的权益带来一定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