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这边的伯州梨,向楚军提供了详细的关于晋军的作战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
小主,
楚共王与伯州梨关于晋军一举一动的问答,让楚共王全面掌握了晋军的动向。可以说,在战役伊始,楚军是掌握着主动权的。
晋国这边的苗贲皇,提出了击破楚军的正确对策。虽然晋军没有采纳他的谋略侥幸取得了胜利,但客观分析,应该是苗贲皇的策略更稳妥。
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晋军最终的具体作战策略是冒进的,如果不是楚共王受伤,战争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楚军胜的。
但战役的最终胜利,还是苗贲皇的功劳。他献计摆出一副不活捉楚共王不罢休的架式,并故意放跑楚国战俘,最终在心理上击败了楚共王。
楚共王下令撤军,意味着楚军承认了被晋军打败的结局。
这仍是一场以取胜为目的而不是以灭杀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役。此战,楚军伤亡与晋军伤亡不相上下,仅仅千余人。
想想看,总量二十万左右的晋楚两军在战场仅死伤这丁点人马,按理说不存在谁胜谁败的问题。
但当时的战争理念就是这样:你认怂认输就行,咱不在乎你死伤多少人。
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呢?实在不好说。
晋军战斗力的强悍,数先轸时期为甚。而先轸的战争思想就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所以他在崤山之役中全歼秦军,甚至不愿意放归秦军三帅。
楚军曾经也是蛮打蛮斗着称,为彻底控制地盘,楚军尽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之不再有翻盘机会,从而迅速扩张了领土。
但到后来,楚军貌似太在意“让对方服”就行,而不在于扫清敌人的有生力量,结果经常吃大亏。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正是以灭杀敌人有生力量为战役目的,打一场少一场,迅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所以,楚国在楚庄王时代提出的以战止战、止戈为武的思想,是需要值得楚国人深思了。
楚国,太想融入中原了,他们摒弃了原先令自己强大的优秀传统,努力将自己打扮成与中原诸侯一样,因为那是周礼的需要。
整个春秋江湖,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啊。礼已经不重要了,甚至,唯有摒弃死板的周礼,国家才开始展现出活力。
当中原列国诸侯都开始不再重视这个死板的礼时,楚国人却当成宝贝给捡了起来。
于是,楚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至少,是军事实力上的衰落。